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信息

兰州武术招生—破锋八刀的来历

2021/8/31 14:33:20      点击:

破锋八刀的来历
一、外形介绍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在与日本初期的白刃战中广泛使用了一种大刀,这种大刀一般被国人称为抗战大刀。作为中国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它常被外国人称为 “中国宽剑”。这种刀型脱胎于“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宋代手刀刀柄粗短,厚背薄刃,可砍可刺,能破厚甲,是当时士兵的近战利器。只是宋代手刀是单手刀,而抗日大刀刀柄加长,变为了双手刀。
抗日大刀,它的刀身宽阔,势大力沉,刀姿流畅;环首硕大工整;护手宽而厚,利于格挡和冲撞。从这柄大刀的形制来看,它的刀柄长约30厘米,可以双手持握,这是抗日大刀的一个显著特点。刀身宽厚,最宽处近10厘米,大大增加了刀劈砍的杀伤力。
近距离观摩这柄刀,可以清晰的看到刀刃上有很多卷口,这是当时拼杀时留下的印记;缠裹刀柄的麻绳上,点点血迹依稀存留,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二、历史故事
万里长城,自古以来就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光辉历史。喜峰口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雄踞在滦河河谷,左右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喜峰口的大门被打开,敌军便可长驱直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到达了河北遵化东北50多公里处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喜峰口。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不堪再战。1933年3月9日傍晚,日军趁势抢占了关口。次日早上,中国军队29军所属37师主力赶到,日军主力也到达了战场。双方围绕喜峰口外的几个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连日的激战,使29军伤亡很大,37师师长冯治安与38师师长张自忠认为,日军具有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29军若想取胜,必须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后方。于是,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29军最常使用的特殊装备--大刀上。29军原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现在喜峰口形势危急,29军的大刀
然也就被寄予厚望。
29军派109旅旅长赵登禹指挥这场奇袭。考虑到赵登禹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较大,只有王长海团编制较完整,于是将38师董升堂团也交由他指挥。王长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其余士兵进行火力掩护。
3月12日,董升堂团首先来到了位于长城外小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当天晚上,皓月当空,正是夜战的良机。这里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在宿营,满街都是马,日军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迅速解决了日军哨兵,挥舞着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扔了一阵手榴弹,紧接着趁日军混乱之机用大刀劈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大刀队又趁乱放火,日军其他部队见到火光,纷纷赶来增援。然而在夜间,日军的飞机大炮都发挥不了作用。尽管日军士兵也都是从入伍就接受刺杀训练,但在西北军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却占不到任何便宜。
在董升堂团与大批日军酣战之时,王长海团也赶到了狼洞子及白台子敌人的炮兵阵地。大刀队再显神威,一举夺取了敌人的阵地,砍杀了百余名正在睡觉的日军炮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
两支部队的袭击,让日军十分吃惊,他们迅速调集大批部队进行反扑,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大刀队并不畏惧,依然与日军继续肉搏。随后,大刀队烧毁了日军的辎重粮草,炸毁了缴获的火炮和装甲车,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撤出了战场,喜峰口战斗大获全胜。
破锋八刀,是指八十年前烽火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大刀队所使用大刀的八势典型的刀法,其每招每式都简单易学,招法实用,在实战中干净利落地刀中敌寇之要害,曾被人们广为传颂。破锋八刀是从中华传统武功太极刀法中精选而出,为抗日将士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用刺刀的特点而编制的。
1933年3月,在抗击日本关东军的喜峰口战斗中,中国军人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二十九军大刀队勇士威风凛凛举起大刀的形象已经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战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为捍卫和平、抗击邪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赵登禹亲率大刀队消灭日寇三千,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以致使日寇在一个时期戴上了铁脖套。当时日寇的单兵素质很高,个个都是拼刺刀的能手,为什么在近战中被杀得血肉横飞呢,就是因为二十九军练就了李尧臣先生的“无极刀法”。
李尧臣幼年就曾拜师习练太极功夫,1931年29军副军长佟麟阁特聘他教授部下大刀功法。他一上任,就根据二十九军将士的本身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刀法,创编了一套二十九军独有的“无极刀”刀法。刀法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其后人总结出破锋八刀歌曰: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扫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横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
二十九军使用的战刀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它的长短与剑相仿,长约一米;刀面不像传统的砍刀那么宽,而是比剑柄略宽;传统的刀是一面开刃,而他们的刀头部分却是两面开刃;为了方便士兵使用时容易用力,刀把长8寸至一尺,近似中国隋唐时期的陌刀风格,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砍向对方。在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队多次冲锋陷阵,夜袭敌营,砍杀数百名日本鬼子,李尧臣和他的“破锋八刀”随即名震四方。
三、破锋八刀
“破锋八刀”荟萃了中华太极刀等传统刀法之精髓,柔中寓刚,动作简练,威猛迅捷,招招凶狠,击中敌人不死即残,在实战中体现出凶猛的杀伤力。
 马越很高大,按传统的尺寸衡量,少说也有丈二,魁梧异常,一看就是多年习武练就的身板。
“我五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的爷爷马凤图练习通备拳,七岁起跟着我的父亲马贤达先生系统地练习通备劈挂拳等拳种。”马越的武功是家传的,他的爷爷马凤图为抗日战争中的喜峰口大捷立过一大功,当时中国29军的大刀队重创日本人的刀法有几种编排,其中一派号称“破锋八刀”,创编这套刀法的人就是马凤图。
          八式16个动作分解如下
破锋八刀”刀法诠释解读如下。
第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
此为传统太极刀法“打虎式”之引申而来,当敌人用刺刀向我上半身偏右侧刺来时,我闪身左足斜上一步,避其锋后,乘势向下或迎面大劈或斜劈对手;当敌人用刺刀向我上半身偏左侧刺来时,我便可乘势刀尖向下做逆时针“缠头裹脑”挂开枪刺,并借力右闪,进而迎面大劈或斜劈对手。
第二刀:掉手横挥使拦腰
这一刀法应是“推窗望月”延伸转换而来,技术动作是右足向左方进半步,左足再向左前方上一步,弓膝,右腿蹬直,全体重心均在左足,同时右手持刀向左前方撩出,刀尖向左前下方,刀刃向左前上方。左手立掌垂肘置刀与胸之间。实战中当敌人用刺刀向我腹部刺来,我用刀撩开敌枪,乘势上步掉手顺枪而进,挥撩敌手。敌方即便躲开,也只能被迫退后,此时我便利可顺势再上步,双手持刀转锋由左至右往对方腰部横扫。
第三刀:顺风势成扫秋叶
这是太极刀法“七星式”的运用,当敌人用刺刀从我左侧刺我胸部,我迅速旋转手中之刀,向左侧挂开敌枪,此时刀柄向下,刀尖向上,左手立掌垂肘。敌人惯性前冲,我则顺势扭转刀锋扫敌之脖项,力到之处,敌头似秋叶落地。应该说明的是我在挂开敌刺的同时,顺势扭刀借力,加上敌之刺空惯性前冲瞬间,加大了刀扫敌头的力度。
第四刀:横扫千钧敌难逃
横扫千钧是传统的太极刀法,又称“横扫千军”,这是一个马步下蹲动作,右手持刀提至面前,然后横刀向左方平扫,目视刀尖。当敌人用刺刀向我胸部刺来,我顺势用刀挂开,敌抽枪后退,我乘势用刀横扫敌人之头。
第五刀:跨步挑撩似雷奔
从这句形象化的描述上,可以看出这是太极刀法“燕子入巢”及“迎面刺”之刀法实战应用。当敌人用刺刀从侧来刺,我转身用足踢开,乘势用刀撩取敌手。敌连忙后撤抽枪躲闪,我乘势似雷奔进步用刀刺敌之喉。
第六刀:连环提柳下斜削
太极刀“卧虎式”招法,技术动作的开展是右手持刀由右后方向右前方绕头半周,至左前下方,然后向右后上方横扫。定式动作为右手持刀柄于左肋边,刀背向己之背,刀刃向左后方,左手横掌置于顶上,面向左方,目光平视。实战中就是当敌人用刺刀从胸部来刺时,我用刀背格开对方的刺刀,而刀背格开走化的同时,刀锋由虚转实已经在砍杀位置,这时候曲中求直下斜削斩敌之颈项,一刀毙敌!
第七刀:左右防护凭快取
这是左右开攻均可使用的刀法,在太极刀法中就是“左摘星”和“右摘星”刀法。“左摘星”的具体运用时,当敌人用刺刀从胸部来刺时,我用刀挂开,敌抽枪后退,我乘势进步以刀斩敌人之头;“右摘星”是当敌人用刺刀刺我下部时,我用刀将枪向外拨开,然后用刀进斩敌人之头。为什么说凭快取呢?其实在刀法运用时,关键是此势用的不是刀背拨开或挂开敌枪,实际上运用的是左右刀面,在击打敌枪的同时,瞬间借力后刀刃加力斩向敌人之头,恐怕在实战中,敌人还未来得及抽枪躲闪,就已中招毙命。
第八刀:移步换型突刺刀
最后一法,乃是太极刀“分心刺”之招,“分心刺”在实战中的具体运用是,当敌人用刺刀来刺,既然被我掳化,狡猾敌人会迅速抽枪再次来刺,这就要求我方一定要在敌抽枪之际,切莫错失战机,根据当时对峙中的形式,迅速移步换形进步用刀直刺敌人之胸。
应该说明的是以太极刀法诠释破锋八刀,其中的刀法可能在各流派刀法中也有异曲同工的例子,即使同是太极刀法,可能也存在招法冠名的差异,但是,其招法及运用的功能却是一致的。
其实,认为虽名日破锋八刀,其实何止八法,如果单纯仅用八招去理解中国军人斩杀日寇,未免类似当今一些抗战影视剧一样把日军看得过于简单和不屑一击。日寇是凶残的,同样二十九军的将士们也是血性阳刚、英勇顽强的,二十九军的将士在平时的刀法训练中满怀着爱国激情,带着对日寇的仇恨,一定付出了太多的汗水。这首“破锋八刀”歌实际上道出的是最具杀伤力同时也最让日寇胆寒的毙敌八法。面对强大的日寇,对手刺刀凶狠莫测,这就更需要中国军人在对敌战场上达到刀无定势,法无定法,冲锋破阵,视死如归,尽忠报国,中国军人以自己的战绩实现了刀法与实战斩敌的完美融合。
【后记】在晚清末年,因击杀洋人的"曹州教案"而名世,《曹州府志》说此地的民性"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赵登禹善于用刀,西北军军纪严明,但体罚士兵也严,有顺口溜曰"石友三的鞭子,韩复榘的绳,梁冠英的扁担赛如龙,张自忠扒皮真无情!"。而对赵登禹的大刀则评价:砍铜剁铁,削钢如泥。
大刀队的组建就是在喜峰口战役。考虑到赵登禹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较大,只有王长海团编制较完整,师长冯治安将38师董升堂团也交由他指挥。王长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后,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只带大刀和手榴弹,其余士兵进行火力掩护。
也有说法大刀队为西北军将领张之江所建。张之江治军,向来重视体育和武术训练,曾在军队排、连、营编制中组成各级大刀队,配备特制大刀和牛皮制刀套,不用时斜背于后背上。西北军武器装备差,重武器少,但士兵均熟习大刀术,故持大刀冲锋陷阵成了西北军的特色。一九二三年,直奉战争期间,奉系军阀李景林镇守天津,直系将领冯玉祥、张之江围攻天津,张之江组织大刀敢死队,以马英图(八极、劈卦拳家)任敢死队队长,结果李景林大败而逃,西北军占领天津。
总之,中国军队普遍装备大刀的原因,首先是当时中日两军肉搏战经常发生,其二是中国军队刺刀产量不足,而大刀铁匠铺也能打,质量糙点而已。抗战大刀形形色色,但是有相对标准的形式,就是工厂量产的,造型统一,工艺较精,有的还经电镀。
近代中国军队实际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其中,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
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
大刀口诀:
1973年,马凤图先生在家中无疾而终,一代爱国武术家溘然长逝。享年85岁。在甘肃省体校执教的郭乃辉,是马凤图的孙女婿,他从岳父手上继承了“破锋八刀”,并公开了这套刀法——首先,大刀的刀身较宽,刀头前锐后方,刀柄加长;其次,在使用时,大刀是双手握持;再次,在重量上,大刀一般在 2 kg 左右,既能有效杀敌,又不过分消耗自身体力;最后,刀法口诀,一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兰州城关区雁滩武术招生  0931-8705050    18189672610